【苏轼留侯论原文翻译与阅读训练】一、文章概述
《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政论文,主要通过对汉初名臣张良(字子房,封留侯)的分析,探讨了“智”与“忍”的关系,强调在乱世中,真正的智者不仅要有智慧,更要有忍耐力和远见。文章语言精炼,逻辑严密,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
| 原文 | 翻译 |
|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 古代所说的英雄豪杰,必定有超过常人的气节。 |
|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 人有时无法忍受羞辱,普通百姓受到侮辱,便拔剑而起,挺身搏斗,这不能算是勇敢。 |
|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 天下真正有大勇气的人,突然面对变故不会惊慌,无缘无故受到责骂也不会发怒。 |
|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他所拥有的东西非常重大,他的志向也非常深远。 |
| 夫子房之用智,可谓巧矣。 | 张良运用智慧,可以说是巧妙极了。 |
| 其所以不杀者,以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也。 | 他之所以没有杀死项羽,是因为天下太大,不是一个人能治理的。 |
| 且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也;而天下之贤,亦非一人之所独得也。 | 而且天下的大事,不是一个人能治理的;天下的贤才,也不是一个人能独自得到的。 |
| 故曰:知其不可而为之,斯为真勇。 | 所以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
三、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 题目 | 答案 |
| 1. 苏轼认为“豪杰之士”应具备什么品质? | 过人之节,即超越常人的气节和修养。 |
| 2. 文中提到“匹夫见辱”时的表现是否被视为勇敢?为什么? | 不是。因为这只是出于一时冲动,缺乏理智和远见。 |
| 3. “天下有大勇者”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 在突发状况下不惊慌,在无故受辱时不愤怒的人。 |
| 4. 苏轼如何评价张良的智慧? | 认为他运用智慧非常巧妙,能够审时度势,不轻易动手。 |
| 5. 为什么张良没有杀掉项羽? | 因为天下太大,不是一个人能治理的,张良考虑到全局利益。 |
| 6. 作者认为真正的勇敢是什么? |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体现坚定信念和责任感。 |
四、总结与启示
《留侯论》通过分析张良的为人处世,揭示了真正的智者和勇者应具备的素质:一是忍耐力,二是远见卓识,三是对大局的把握。苏轼借此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物的独特见解,也反映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张良的评价,更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思,提醒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应保持冷静与理性,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如需进一步拓展阅读或深入分析,可结合《史记·留侯世家》进行对比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