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什么意思】“沆瀣一气”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两个人或几人之间关系密切、互相勾结,通常带有贬义。这个成语出自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一个典故,后来被广泛用于批评不正当的联合行为。
一、成语解析
出处:
“沆瀣一气”最早见于《旧唐书·崔慎由传》:“时有进士张季衡、崔沆,俱以文辞知名,而沆与季衡为同年,遂相与交游,时人谓之‘沆瀣一气’。”
意思是说,张季衡和崔沆是同年的进士,两人关系亲密,被人称为“沆瀣一气”。
字面意思:
“沆”和“瀣”都是夜间的雾气,两者结合在一起,比喻气味相投、志趣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
引申含义:
现在多用来形容坏人之间狼狈为奸、勾结在一起做坏事。
二、总结与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沱瀣一气 |
| 拼音 | háng xiè yī qì |
| 出处 | 《旧唐书·崔慎由传》 |
| 字面意思 | “沆”和“瀣”都是夜间雾气,比喻气味相投的人 |
| 引申含义 | 贬义,形容坏人勾结、狼狈为奸 |
| 使用场景 | 批评不良团伙、腐败现象、勾结行为等 |
| 近义词 | 狼狈为奸、同流合污、臭味相投 |
| 反义词 | 同舟共济、志同道合、并肩作战 |
三、使用建议
在日常交流或写作中,“沆瀣一气”应谨慎使用,因为它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容易引起误解或引发争议。若想表达“合作”或“团结”的正面意义,可以使用“齐心协力”、“携手共进”等词语。
四、结语
“沆瀣一气”虽然来源于古代科举制度,但其现代用法已演变成为一种对不良行为的讽刺和批评。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在实际使用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避免误用或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