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厉内荏成语故事分享】“色厉内荏”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外表强硬、气势汹汹,但内心却胆怯软弱,缺乏真正的勇气和实力。它常用来形容那些表面强硬、实则懦弱的人。
成语来源
“色厉内荏”最早见于《左传》,原文是:“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夫齐,其政烦赋重,民多怨望,而君不改,是自取祸也。若以德报怨,可以安之。不然,必为齐所伐。此所谓‘色厉内荏’者也。”这里的“色厉内荏”是用来形容国家或个人表面上看起来强大、威严,但实际上内部虚弱、不堪一击。
成语含义
- 色厉:外表强硬、神色严厉。
- 内荏:内心软弱、胆怯。
整体意思是指一个人外表看起来很厉害,实际上内心非常脆弱,没有底气。
成语故事简述
在春秋时期,晋国与齐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齐国虽然国力较强,但在面对晋国的进攻时,齐国的将领表现出一种外强中干的状态。他们表面上气势汹汹,准备迎战,但实际上内部士气低落,战斗力不足。最终,齐国在战斗中败北,被晋国击败。
这一事件被后人总结为“色厉内荏”,用来形容那些外表强硬、实则无能的人。
成语用法与例句
| 用法 | 示例 |
| 形容人 | 他虽然嘴上说得铿锵有力,但其实是个色厉内荏的人。 |
| 描述情况 | 这个公司表面风光,实则内部管理混乱,简直是色厉内荏。 |
| 批评行为 | 面对困难时,他总是色厉内荏,不敢正面应对。 |
成语启示
“色厉内荏”提醒我们,做人做事要内外一致,不能只注重表面功夫。真正的强者,不仅要有坚定的外表,更要有扎实的实力和内心的底气。只有做到表里如一,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色厉内荏 |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 含义 | 外表强硬,内心软弱 |
| 故事背景 | 春秋时期,齐国将领外强中干,最终失败 |
| 用法举例 | 形容人、描述情况、批评行为 |
| 启示 | 表里如一,内外兼修 |
通过了解“色厉内荏”这个成语,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也能在生活中更加注重内在修养,避免成为“色厉内荏”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