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缄其口成语解释】“三缄其口”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原意是指说话非常谨慎,甚至到了闭口不言的地步。后来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人对某些事情保持沉默,不愿发表意见或透露信息,通常带有保守秘密、避免惹祸的意味。
该成语强调的是“慎言”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或敏感的话题时,应保持冷静和克制,避免因言语不当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缄其口成语详解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三缄其口 |
| 拼音 | sān jiān qí kǒu |
| 出处 |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吾与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贡曰:‘然则夫子之言,其义可得而闻乎?’孔子曰:‘吾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注:虽非直接出自此段,但“三缄其口”常被用于形容孔子“欲无言”的态度) |
| 字面意思 | “三”表示多次,“缄”是闭口的意思,“其口”指自己的嘴。合起来就是“多次闭口不言”。 |
| 引申含义 | 指说话非常谨慎,或者为了避祸而选择沉默。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中,形容某人不愿开口说话。 |
| 近义词 | 守口如瓶、噤若寒蝉、默不作声 |
| 反义词 | 唾沫横飞、口若悬河、喋喋不休 |
| 使用场景 | 在涉及敏感话题、利益冲突、政治场合等情况下,常用来描述人物的沉默态度。 |
成语应用举例
- 例句1:面对记者的追问,他只是三缄其口,没有透露任何信息。
- 例句2:公司内部有争议,高层领导选择三缄其口,以免引发更多矛盾。
- 例句3:他知道这件事关系重大,所以三缄其口,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表态。
总结
“三缄其口”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处世智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应当审时度势,保持低调和谨慎,避免因轻率发言而造成不良后果。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慎言”的态度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