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说的是谁】“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之一,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这个故事讲述了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茅庐中拜访,最终感动了诸葛亮,使其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同开创蜀汉基业。
一、典故简介
“三顾茅庐”最早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文如下:
>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玄德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这段话的意思是: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欢吟诵《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当时的人并不认可他。只有崔州平、徐庶等人认为他是真的有才能。于是刘备去拜访他,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二、人物介绍
| 人物 | 身份 | 简介 |
| 刘备 | 汉室后裔,蜀汉开国皇帝 | 勤劳仁德,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体现其求贤若渴的精神。 |
| 诸葛亮 | 蜀汉丞相,千古名臣 | 被誉为“卧龙先生”,才华横溢,忠心耿耿,辅佐刘备建立蜀汉。 |
| 关羽、张飞 | 刘备的结义兄弟 | 对诸葛亮的态度从怀疑到敬佩,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 |
三、典故意义
“三顾茅庐”不仅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更象征着一种尊贤重才的精神。它反映了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和诚意,也展现了诸葛亮的隐逸高洁与才华出众。
这一典故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引用,常用来形容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请求某人出山、出力,尤其适用于领导或组织者在寻求人才时使用。
四、总结
“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主要讲述的是刘备三访诸葛亮的故事,强调了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精神。通过这一典故,我们不仅了解了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也感受到古代社会对人才的尊重与推崇。
关键词: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历史典故、人才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