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艾灸介绍】三伏天是夏季最热的时期,通常出现在每年的7月左右,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这一时期阳气最盛,人体气血运行旺盛,是进行艾灸调理身体的最佳时机。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本、通络止痛等功效,尤其适合在三伏天进行,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在三伏天进行艾灸,可以借助自然界的阳气,帮助人体驱寒除湿、调和阴阳,提高免疫力。同时,艾灸还能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对慢性病如哮喘、关节炎、胃寒等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三伏天艾灸常见穴位与功效
| 穴位名称 | 位置 | 功效 |
| 大椎穴 | 颈部第7颈椎下凹陷处 | 清热解表、祛风散寒 |
| 肺俞穴 |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健脾益肺、止咳平喘 |
| 足三里 | 小腿外侧,膝下3寸 | 健脾和胃、补中益气 |
| 关元穴 | 脐下3寸 | 温补肾阳、固本培元 |
| 中脘穴 | 脐上4寸 | 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
| 气海穴 | 脐下1.5寸 | 补气养血、调理气机 |
艾灸注意事项
- 时间选择:最好在上午或中午进行艾灸,避免晚上进行,以免影响睡眠。
- 温度控制:艾灸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禁忌人群:高热、实热证患者、皮肤破损或过敏者不宜艾灸。
- 频率与疗程:一般建议每天一次,连续7-10天为一个疗程,可根据个人体质调整。
综上所述,三伏天是进行艾灸调理身体的黄金时期,合理选择穴位、掌握正确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健康水平,增强体质,为秋冬季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