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衷一是的衷释义】“莫衷一是”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描述意见不一致、无法达成统一结论的情况。其中,“衷”字是理解这个成语的关键。
一、成语解析
成语: 莫衷一是
拼音: mò zhōng yī shì
意思: 指意见分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出处: 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后世引申为“莫衷一是”。
二、“衷”的含义分析
在“莫衷一是”中,“衷”字并非指“衷心”或“内心”,而是有以下几种常见解释:
| 字义 | 解释 | 示例 |
| 中心 | “衷”原意为“内心、中心”,引申为“中间”或“核心”。 | 如“衷肠”即内心情感。 |
| 合乎标准 | 在古文中,“衷”也表示“合于标准”或“恰当”。 | 如“衷正”即合乎正道。 |
| 统一 | 在“莫衷一是”中,“衷”引申为“统一”或“一致”。 | “莫衷一是”即“不能达成一致”。 |
三、总结
“莫衷一是”中的“衷”并非“衷心”之意,而是强调“统一”或“一致”的概念。整句的意思是:各方意见不一,无法达成统一的看法或结论。
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讨论、争论、决策等过程中因观点分歧而无法形成共识的情形。
四、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莫衷一是 |
| 拼音 | mò zhōng yī shì |
| 含义 | 意见分歧,无法达成一致 |
| “衷”的意思 | 引申为“统一”或“一致” |
| 常见用法 | 描述争论、讨论、决策等场合下的分歧 |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后世引申)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莫衷一是”中的“衷”并非字面意义的“内心”,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语义内涵。理解这一成语时,需结合其整体语境与历史背景,才能准确把握其真正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