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逆之交的典故】“莫逆之交”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用来形容彼此之间情谊深厚、心意相通、毫无隔阂的朋友关系。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大宗师》,讲述了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体现了古人对理想友情的追求。
一、典故来源
“莫逆之交”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中的一段话:
>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友,其心不谋而合,其言不虑而同,其行不争而进,谓之‘莫逆之交’。”
意思是说: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位朋友,他们的心意不需要商量就一致,言论不用思考就相同,行为也不争执就前进,因此被称为“莫逆之交”。
这四位朋友之间的关系超越了普通的友谊,达到了心灵相通、默契无间的状态,是古代文人所推崇的理想友情。
二、含义解析
| 词语 | 含义 |
| 莫逆 | 没有违背、没有抵触 |
| 之 | 的 |
| 交 | 交往、朋友 |
整体意思为:彼此之间没有矛盾、没有隔阂,心意相通、情谊深厚的朋友关系。
三、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在古代中国,友情被视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士人阶层,非常重视精神层面的交流和共鸣。“莫逆之交”不仅是对友情的高度赞美,也反映了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
这一成语后来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诗词歌赋中,成为表达深厚友谊的经典用语。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莫逆之交”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不仅适用于朋友之间,也可以用于同事、合作伙伴甚至家庭成员之间,强调的是彼此之间无需多言就能理解和支持的关系。
五、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出处 | 《庄子·大宗师》 |
| 含义 | 心意相通、毫无隔阂的朋友关系 |
| 历史背景 | 古代士人重视精神交流与和谐关系 |
| 文化意义 | 表达对理想友情的赞美 |
| 现代应用 | 用于描述深厚、默契的人际关系 |
通过了解“莫逆之交”的典故,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也能在现代生活中更加珍惜那些真正懂你、与你心灵相通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