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之瓠原文及翻译】《五石之瓠》出自《庄子·逍遥游》,是庄子寓言中的一篇经典作品,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大葫芦”的故事,表达了他对“无用之用”的哲学思考。文章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事物的价值并不在于其表面的用途,而在于是否能被善用、能否发挥真正的价值。
一、原文
>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若此之大也,吾为子不敢言。”
> 庄子曰:“人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夫子犹然,况贤者之于利乎?”
> 惠子曰:“然则子果无用矣!”
> 庄子曰:“人有洴澼絖,其利可得千金,彼其为大本,固不可得而料也。今子与我,皆人也,而汝欲以所知,度其所不知,亦远矣。”
二、翻译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叫它‘樗’。它的树干臃肿,不能用来做木料;它的枝条弯曲,不能用来做规矩。它站在路上,木匠都不看一眼。现在你说的话,就像这棵树一样,太大了,我都不敢说了。”
庄子说:“有人有一个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做成大酒樽,用来在江河湖海中漂浮呢?你连这样的道理都不明白,更何况那些贤人对待利益的态度呢?”
惠子说:“那么你是没有用处的!”
庄子说:“有人把漂洗的丝絮(洴澼絖)卖出去,可以得到千金。那株大树本来的用途,本来就是难以估量的。现在你我都是人,你怎么能用自己的知识去衡量别人不知道的东西呢?这也太遥远了吧。”
三、总结与表格对比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出处 | 《庄子·逍遥游》 |
| 作者 |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 |
| 主题 | 讨论“无用之用”,强调事物的价值不应仅以实用为标准 |
| 故事内容 | 惠子批评庄子言论空泛如“大樗”,庄子反问为何不用“五石之瓠”作舟 |
| 哲学思想 | 反对拘泥于世俗标准,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
| 翻译特点 | 语言简洁,寓意深远,富有哲理 |
| 适用对象 | 对哲学、文学、思想史感兴趣的人群 |
四、延伸思考
《五石之瓠》不仅是一则寓言,更是一种人生观的体现。庄子借“五石之瓠”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功利的思想,提醒人们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看到事物内在的可能性。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常常被“有用”和“无用”的界限所束缚,而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藏在看似无用之处。
结语:
《五石之瓠》虽短,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发现并利用事物的潜在价值,而不是简单地用“有用”或“无用”来评判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