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所未闻出处于哪里】“闻所未闻”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事情非常罕见、前所未见。那么,“闻所未闻”这个成语到底出自哪里呢?下面我们将从出处、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闻所未闻”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为:“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也已矣。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有贤能的人,也无法对这些事情做出应对,因为它们是前所未闻、前所未有之事。
后来,“闻所未闻”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用来形容某事极其罕见、超出常理,甚至令人难以置信。在现代汉语中,它常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表达一种惊讶或感叹的语气。
在使用时,要注意其与“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区别。“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更强调“听和看”两个层面的“前所未有”,而“闻所未闻”则更侧重于“听闻”的层面。
二、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闻所未闻 |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 原文句子 |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也已矣。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 
| 含义 | 形容事情极为罕见,从未听说过或见过 | 
| 使用场景 | 书面语、正式场合,表示惊讶或感叹 | 
| 近义词 | 罕见、前所未有、不可思议 | 
| 反义词 | 司空见惯、屡见不鲜 | 
| 注意事项 | 与“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有细微差别,后者更强调“听和看”两个方面 | 
三、结语
“闻所未闻”作为一句经典成语,承载了古代文化中的智慧与表达方式。了解其出处与用法,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词汇,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