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喟然长叹历史典故】“喟然长叹”是一个源自《论语》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某种感慨、遗憾或深思时发出的叹息。这个词语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古人对人生、社会、道德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一、成语来源与含义
“喟然长叹”最早出自《论语·述而》:“子曰:‘吾与点也!’”孔子在听到曾点(即曾皙)表达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后,感叹道:“喟然长叹”,表示他对曾点所描述的理想境界表示赞同和感慨。这里的“喟然”是叹息的样子,“长叹”则表达了深沉的情绪。
后世多用“喟然长叹”来形容人因感慨、忧思、悔恨等情绪而发出的深长叹息,常用于文学作品中,以增强情感表达。
二、常见使用场景
| 场景 | 描述 |
| 文学作品 | 用于描写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如对往事的回忆、对现实的不满等。 |
| 历史评价 | 在评论历史事件或人物时,表达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 |
| 日常口语 | 表达对某事的无奈、惋惜或深思,语气较为沉重。 |
| 诗歌创作 | 诗人常用此词来渲染气氛,增强诗的情感深度。 |
三、相关典故与延伸
| 典故名称 | 出处 | 内容简述 |
| 孔子与曾点 | 《论语·述而》 | 孔子对曾点描绘的理想生活感到认同,发出“喟然长叹”。 |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岳阳楼记》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常引发读者“喟然长叹”。 |
| 杜甫诗句 | 《登高》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 苏轼《赤壁赋》 | 《赤壁赋》 | 对历史兴衰、人生短暂的感慨,常引发读者共鸣。 |
四、现代应用与意义
在现代社会,“喟然长叹”虽不再频繁出现在日常对话中,但在文学、影视、音乐等领域仍被广泛使用,用以表达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
五、总结
“喟然长叹”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承载了古人对人生、历史、社会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用法和相关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在现代生活中赋予其新的意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出处 | 《论语·述而》 |
| 含义 | 感叹、深思、无奈的情绪表达 |
| 使用场景 | 文学、历史、口语、诗歌 |
| 相关典故 | 孔子与曾点、杜甫、苏轼等 |
| 现代意义 | 文化传承、情感表达、思想共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