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的原文与翻译】《子罕》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仁德、礼制、君子之道等方面的言论。本篇内容精炼,语言简练,思想深刻,体现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
一、
《子罕》篇共28章,内容涉及孔子对弟子的教导、对时政的看法以及对人生修养的思考。其中多次提到“仁”、“礼”、“君子”等核心概念,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此外,也体现了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都是经典名句。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子罕》的内容,以下列出其原文及对应的现代汉语翻译,便于读者对照学习。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 孔子很少谈论利益、天命和仁德。 |
| 大哉!尧舜之为君也。 | 多么伟大啊!尧和舜作为君主。 |
|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我没见过像喜爱美色那样喜爱美德的人。 |
|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我有知识吗?其实我是没有知识的。 |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三军可以失去主帅,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能被剥夺。 |
|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着木筏漂到海上去。 |
| 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 贤人远离乱世,次一等的是离开地方,再其次的是避开不良的风气,最后是避开不当的言语。 |
| 吾与点也! | 我赞同曾点的说法啊! |
|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地喜欢人,也能真正地讨厌人。 |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口的时候,我不去引导他。 |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富贵是人们所希望的,但如果不以正当的方式得到,就不应该接受。 |
|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君子在一顿饭的时间内也不会违背仁德,在匆忙或困顿的时候也一定如此。 |
|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 我没见过能看到自己的过错并自我反省的人。 |
| 仁者,其言也讱。 | 仁德的人说话谨慎。 |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流逝的时间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
| 三月不知肉味。 | 三个月吃不出肉的味道。 |
| 吾与点也! | 我赞同曾点的说法啊! |
|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志向在于道,依据于德,依靠于仁,游乐于六艺之中。 |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我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困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听觉敏锐,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规矩。 |
|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 就像草木一样,各有不同的类别。 |
|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君子广泛学习文化,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偏离正道了。 |
| 予欲无言。 | 我不想说什么了。 |
| 子曰:“吾与点也!” | 孔子说:“我赞同曾点的说法啊!” |
| 君子不器。 | 君子不应只是一样器具。 |
|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利用仁。 |
| 未知,焉得仁? | 不了解仁,怎么能谈得上仁呢? |
|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君子在困顿时坚守节操,小人在困顿时则会胡作非为。 |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君子帮助人成全好事,不助长别人的坏事。 |
三、结语
《子罕》篇虽短,却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对“仁”的探讨,影响深远。通过阅读原文与翻译对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并将其应用到现代生活与为人处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