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入木三分的解释】“入木三分”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分析问题非常深刻、透彻。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典故,源于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一、成语释义
成语 | 入木三分 |
拼音 | rù mù sān fēn |
释义 | 原指书法笔力遒劲,后引申为分析问题或描写事物非常深刻、透彻。 |
出处 | 《晋书·王羲之传》:“每书,侍书人取纸,羲之题字,笔锋如刀,墨迹入木三分。”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文章、演讲、分析等具有深度和力度的表现。 |
近义词 | 切中要害、鞭辟入里、深入骨髓 |
反义词 | 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不着边际 |
二、成语来源与故事
“入木三分”最早来源于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在一次书写碑文时,笔锋极强,墨迹竟渗入木板三分深。后来人们便用“入木三分”来形容书法技艺高超,笔力深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入木三分”逐渐被引申为对事物分析的深刻性。比如在文学、政治、学术等领域,如果一个人的观点犀利、分析到位,就可以说他“入木三分”。
三、使用示例
1. 他的评论可谓入木三分,直击问题核心。
2. 这篇文章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入木三分,令人印象深刻。
3. 老师讲课深入浅出,讲解得入木三分,学生受益匪浅。
四、总结
“入木三分”不仅是一个关于书法的成语,更是一种对深度和精准的追求。它提醒我们在学习、写作、思考时,要力求深入、细致,做到“见其形,知其神”。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既可用于赞美书法艺术,也可用于评价分析能力,是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表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