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系数r的第二个公式】在统计学中,相关系数(Pearson相关系数)是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强度和方向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我们最常接触到的相关系数公式是基于协方差与标准差的比值。但事实上,还存在一个等价但形式不同的公式,称为“相关系数r的第二个公式”。这个公式在计算过程中更加直观,便于手动计算或理解其数学本质。
一、相关系数r的第二个公式简介
相关系数r的第二个公式是:
$$
r = \frac{n\sum xy - (\sum x)(\sum y)}{\sqrt{[n\sum x^2 - (\sum x)^2][n\sum y^2 - (\sum y)^2]}}
$$
其中:
- $ n $ 是样本数量;
- $ x $ 和 $ y $ 是两个变量的观测值;
- $ \sum xy $ 是两变量对应乘积之和;
- $ \sum x $ 和 $ \sum y $ 分别是x和y的总和;
- $ \sum x^2 $ 和 $ \sum y^2 $ 是x和y的平方和。
这个公式的特点在于它避免了先计算均值和标准差的步骤,直接通过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更方便使用。
二、与第一个公式的对比
项目 | 第一个公式(常用) | 第二个公式(等价形式) |
公式表达 | $ r = \frac{\text{Cov}(x,y)}{\sigma_x \sigma_y} $ | $ r = \frac{n\sum xy - (\sum x)(\sum y)}{\sqrt{[n\sum x^2 - (\sum x)^2][n\sum y^2 - (\sum y)^2]}} $ |
计算步骤 | 需要先计算均值、协方差、标准差 | 直接利用原始数据求和即可 |
理解难度 | 较高 | 较低 |
适用场景 | 适用于计算机程序计算 | 适用于手动计算或教学演示 |
三、使用场景说明
1. 教学用途: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系数时,第二个公式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系数是如何从原始数据中得出的。
2. 手动计算:当没有计算器或软件支持时,第二个公式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3. 编程实现:虽然现代编程语言通常内置相关系数函数,但在学习阶段,使用第二个公式有助于加深对算法原理的理解。
四、示例计算
假设我们有以下数据:
x | y |
1 | 2 |
2 | 4 |
3 | 6 |
4 | 8 |
计算步骤如下:
- $ n = 4 $
- $ \sum x = 1+2+3+4 = 10 $
- $ \sum y = 2+4+6+8 = 20 $
- $ \sum xy = (1×2)+(2×4)+(3×6)+(4×8) = 2+8+18+32 = 60 $
- $ \sum x^2 = 1²+2²+3²+4² = 1+4+9+16 = 30 $
- $ \sum y^2 = 2²+4²+6²+8² = 4+16+36+64 = 120 $
代入公式:
$$
r = \frac{4×60 - 10×20}{\sqrt{[4×30 - 10^2][4×120 - 20^2]}} = \frac{240 - 200}{\sqrt{(120 - 100)(480 - 400)}} = \frac{40}{\sqrt{20×80}} = \frac{40}{\sqrt{1600}} = \frac{40}{40} = 1
$$
结果为 $ r = 1 $,表示x和y之间存在完全正相关关系。
五、总结
相关系数r的第二个公式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方法的计算方式,尤其适合教学和手动计算。虽然它的形式不同,但本质上与第一个公式是等价的。掌握这一公式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相关系数的计算逻辑,并在实际应用中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