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之才这个成语是指谁】“七步之才”是一个源自古代文人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有极高的才华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它最早出自《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故事。
一、成语背景总结
“七步之才”源于曹丕(魏文帝)对弟弟曹植的试探。当时,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对弟弟曹植心存戒备。一次,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便要处死他。曹植在极短时间内吟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曹植的才华,也暗含了他对兄弟相残的痛心,最终打动了曹丕,得以保命。
因此,“七步之才”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和文学造诣。
二、信息汇总表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成语名称 | 七步之才 |
| 出处 | 《世说新语》 |
| 意思 | 形容人在极短时间内表现出卓越的才华和敏捷的思维能力 |
| 故事人物 | 曹植(魏国文学家)、曹丕(魏文帝) |
| 故事背景 | 曹丕为试探曹植,命其在七步内作诗,否则处死 |
| 典型诗句 |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 延伸意义 | 象征才思敏捷、文采出众;也可隐喻兄弟间的矛盾与情感 |
三、总结
“七步之才”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才华横溢与机敏应变。它背后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复杂。在现代,我们常用“七步之才”来形容那些在短时间内展现惊人能力的人,无论是写作、演讲还是临场反应,都堪称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