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牛一毛有什么成语故事】“九牛一毛”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数量极小的份额或损失,比喻微不足道。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成语来源与故事
“九牛一毛”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司马迁的人,在书中提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虽有仁义之名,不若良贾之富也。……九牛一毛,与蝼蚁何异?”这里的“九牛一毛”原意是指从九头牛身上拔下的一根毛,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尤其在形容一个人的财产或损失时,表示“微不足道”。
二、成语含义
| 成语 | 九牛一毛 |
| 拼音 | jiǔ niú yī máo |
| 出处 | 《史记·货殖列传》 |
| 释义 | 比喻极大的数量中极小的一部分,形容微不足道。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损失、付出或数量极小。 |
| 近义词 | 微不足道、九牛一毫、沧海一粟 |
| 反义词 | 浩如烟海、千金一掷、倾囊而出 |
三、常见用法举例
1. 他捐出的只是九牛一毛,根本不算什么。
2. 这不过是九牛一毛,真正的大事还在后面。
3. 对于他来说,这点损失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四、总结
“九牛一毛”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文献,形象地表达了“极小部分”的概念。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也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帮助人们更生动地表达事物的微小程度。了解它的出处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运用这个成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九牛一毛”的历史背景、实际意义以及在现代语言中的应用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