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若寒蝉是成语吗】“噤若寒蝉”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表达,常用于形容人在某种情况下不敢说话或行动。那么,“噤若寒蝉”到底是不是一个成语呢?下面我们将从定义、来源、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答案。
一、
“噤若寒蝉”确实是一个成语。它来源于古代的自然现象和人的心理状态,具有固定的结构和特定的含义,符合成语的基本特征。
1. 成语的定义
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固定下来的短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意义完整,结构稳定,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 “噤若寒蝉”的来源
“噤若寒蝉”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人言如风,其势不可当也;噤若寒蝉,其声不可闻也。”意思是像冬天的蝉一样不敢出声,比喻因害怕而不敢说话。
3. 含义与用法
该成语多用于形容人在紧张、恐惧或压迫的环境下,不敢发声或行动,常带有贬义或中性色彩。
4. 结构分析
“噤若寒蝉”由四个字组成,结构为“动词+状语+名词+名词”,符合成语的语法结构。
二、表格对比
| 项目 | 内容 |
| 是否成语 | ✅ 是成语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 结构 | 四字成语(动词+状语+名词+名词) |
| 含义 | 形容因害怕而不敢说话或行动 |
| 感情色彩 | 中性偏贬义 |
| 常见用法 | 描述人在压力或恐惧下的沉默状态 |
| 近义词 | 默不作声、低头不语、噤口不言 |
| 反义词 | 勇于发言、大胆说话、直言不讳 |
三、结语
综上所述,“噤若寒蝉”不仅是一个成语,而且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具有明确的含义和固定的结构。了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汉语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