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揖盗的故事和含义简短】“开门揖盗”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原意是打开门迎接强盗进来,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入自己内部,导致灾难或损失。这个成语常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轻信他人、盲目信任,否则可能招致祸患。
一、故事背景
“开门揖盗”的典故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信任与防范的故事。
据记载,当时有一位名叫王符的学者,他写了一篇《潜夫论》,其中提到:“开门而揖盗,是自招其害。”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不设防,反而主动邀请强盗进入家中,结果只会自取灭亡。
在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东汉末年,董卓入京,原本是朝廷请他来平定叛乱,但他却趁机掌控朝政,最终酿成大祸。这也被后人引申为“开门揖盗”的典型事例。
二、成语含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开门揖盗 |
拼音 | kāi mén yī dào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释义 | 比喻主动引狼入室,让敌人或危险进入自己身边,造成严重后果。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那些缺乏警惕性、轻信他人而导致失败的行为。 |
近义词 | 自投罗网、引狼入室、开门纳寇 |
反义词 | 谨慎小心、防患未然、闭门谢客 |
三、现实意义
“开门揖盗”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陌生人、新事物或新政策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因为一时的好感或利益就盲目信任,忽视潜在的风险。
无论是企业合作、人际关系,还是国家政策制定,都应以谨慎的态度对待,避免因“开门揖盗”而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总结
“开门揖盗”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强调了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信任要有边界,警惕要有底线。只有在充分了解和判断的基础上做出决定,才能避免陷入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