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全文翻译】晋平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以贤明著称。他向著名乐师师旷请教治国之道,师旷以其智慧和远见,给出了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回答。这段对话不仅体现了古代君臣之间的思想交流,也反映了当时对“治国、修身、用人”等核心理念的重视。
一、文章总结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是一篇记载在《战国策》或《韩非子》中的经典对话,主要讲述了晋平公向师旷请教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师旷从自身修养、用人之道、治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内容涵盖政治、道德与人生智慧。
师旷的回答强调了“知人善任”、“以德服人”、“勤政爱民”等治国理念,同时提醒君主应虚心纳谏、自我反省,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二、全文翻译(节选)
原文:
>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平公曰:“善哉!”
翻译: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纪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太晚了。”
师旷回答:“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
晋平公说:“哪里有作为臣子的人戏弄君主的道理?”
师旷说:“我是个盲人,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年轻时好学,就像太阳初升时的光芒;壮年时好学,就像中午的阳光;年老时好学,就像点燃的蜡烛,虽然微弱,但总比在黑暗中行走强。”
晋平公说:“你说得对啊!”
三、关键表
问题 | 内容 |
出处 | 《战国策》或《韩非子》 |
人物 | 晋平公、师旷 |
主题 | 治国、修身、学习 |
师旷观点 | 老年仍可学习,学习不分年龄,贵在坚持 |
比喻 | 少年如日出,壮年如日中,老年如烛光 |
启示 | 学习无早晚,重在态度与行动 |
君主角色 | 应虚心纳谏、注重修身、广纳人才 |
四、结语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虽短小精悍,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尤其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师旷的智慧不仅为晋平公提供了治国建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境,都应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