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翻译】《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一,出自《淮南子·天文训》。这个故事讲述了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之间的争斗,最终共工因战败而愤怒地撞向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从而改变了天地的形态。以下是对该故事的翻译和总结。
一、故事背景与内容概述
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的水神,性格暴躁、好斗。他与火神祝融发生争斗,最终失败。在极度愤怒之下,共工决定以死明志,用头撞击不周山(传说中支撑天空的山)。这一举动导致天柱断裂,天体倾斜,大地塌陷,天地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
原文 | 翻译 |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 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愤怒之下撞击不周山,导致天柱断裂,地绳断绝。 |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 天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那里移动;地向东南塌陷,所以水流尘土都流向那里。 |
三、故事寓意与文化意义
1. 象征力量与后果
共工的行为虽然出于愤怒,但其后果却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结构,体现了“情绪失控”可能带来的巨大破坏。
2. 自然变化的神话解释
古人通过这个故事来解释天地的形成和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的运行方向、江河湖海的分布等。
3. 道德警示
故事也传达了一个道理:即使拥有强大的力量,也不应轻易冲动行事,否则可能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四、总结
项目 | 内容 |
故事来源 | 《淮南子·天文训》 |
主角 | 共工、祝融、颛顼 |
故事核心 | 共工因愤怒撞断不周山,导致天地变化 |
翻译重点 | “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
文化意义 | 解释自然现象、警示情绪控制、体现神话思维 |
结语:
《共工怒触不周山》不仅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神话故事,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提醒人们,情绪的爆发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宇宙的初步理解与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