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的故事简短】“唇亡齿寒”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用来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的事物,一旦一方受损,另一方也会受到影响。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与虢国之间的故事。
故事简介: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扩张势力,计划攻打虢国。但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晋国担心如果直接进攻虢国,虞国可能会出兵相助。于是,晋国大夫荀息提出一个计策:以厚礼贿赂虞国,请求借道攻打虢国。虞国君主贪图利益,答应了晋国的请求。晋国顺利攻下虢国后,返回时又趁虞国不备,将其一同灭掉。虞国灭亡后,晋国势力大增,而虢国则彻底消失。后来人们用“唇亡齿寒”来形容两国或两方关系紧密,一损俱损的道理。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讲的是晋国借道虞国攻打虢国,最终灭掉两国的故事。成语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提醒人们要关注整体利益,避免因小失大。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唇亡齿寒 |
出处 | 《左传》 |
故事背景 | 春秋时期,晋国借道虞国攻打虢国,最终灭掉两国 |
含义 | 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的事物,一损俱损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形容国家、企业或个人之间利益相关,需共同维护 |
教训 | 要有长远眼光,不可因眼前利益而忽视整体安全 |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复杂的关系网络中,保持警惕、维护整体利益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