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出自哪里】一、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是一句出自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名言,强调在安定和平的环境中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忘记潜在的危机和危险。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智慧。
该句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原文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意思是:君子在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危险,在生存的时候不忘记灭亡,在治理的时候不忘记混乱,因此自身能够平安,国家也能长治久安。
这句话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也在现代管理、政治、军事等领域被广泛应用,提醒人们要有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出处 | 原文出处 | 意义解释 | 现代应用 |
安而不忘危 | 《周易·系辞下》 |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 在安定时不忘危险,强调居安思危的意识 | 用于企业管理、国家安全、个人发展等,提醒人们保持警觉 |
存而不忘亡 | 同上 | 同上 | 在生存时不忘灭亡,体现对未来的预见性 | 用于政策制定、危机管理、战略规划等 |
治而不忘乱 | 同上 | 同上 | 在治理时不忘混乱,强调稳定的重要性 | 用于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组织管理等 |
总体含义 | — | — | 强调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哲学思想 | 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
三、结语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不仅是古代先贤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更是对现代人的一种警示与启发。它提醒我们在顺境中不要麻痹大意,在成功时也要有危机意识,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