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得利的前一句是啥】“渔翁得利”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在双方争斗中,第三方趁机获利。很多人知道“渔翁得利”,但并不清楚它的前一句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总结一下这个成语的来源和相关知识。
一、成语来源
“渔翁得利”最早出自《战国策·燕策二》,原文如下: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句话讲述的是一个寓言故事:一只河蚌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一种水鸟)想吃它,便用长嘴去啄。河蚌赶紧闭上壳,夹住了鹬的嘴。两者互不相让,最后被路过的渔翁抓住,成了他的猎物。
因此,“鹬蚌相争”就是“渔翁得利”的前一句。
二、成语解释
成语 | 拼音 | 释义 | 出处 | 用法 |
鹬蚌相争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结果让第三方得了好处。 | 《战国策·燕策二》 | 常用于形容双方争斗,第三方得利的情况。 |
渔翁得利 | yú wēng dé lì | 指在双方争斗中,第三方趁机获得利益。 | 《战国策·燕策二》 | 多用于比喻在矛盾冲突中,第三方坐收其利。 |
三、使用场景
1. 商业竞争:两个公司为市场争夺资源,最终被第三方企业轻松收购或占领市场。
2. 政治斗争:两个派系互相争斗,导致国家或组织内部混乱,外部势力趁机介入。
3. 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因为误会而争吵,结果第三者从中受益。
四、总结
“渔翁得利”的前一句是“鹬蚌相争”。这两个成语常常连用,用来形象地说明在双方争斗中,第三方最终获利的现象。了解这些成语的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如果你下次听到“渔翁得利”,不妨想想它的前一句“鹬蚌相争”,这样不仅丰富了你的知识,还能更准确地运用这些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