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懅的意思是什么】“愧懅”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常见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它由“愧”和“懅”两个字组成,整体表达一种因内心不安、自责或羞愧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一、词语解析
- 愧:指因做错事或感到内疚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如“愧疚”、“惭愧”。
- 懅:本义为“恐惧”、“害怕”,在古文中也常与“愧”连用,表示因羞愧而心生畏惧。
因此,“愧懅”合起来,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做了不光彩的事,内心感到羞愧、不安,甚至害怕面对他人或自己的内心。
二、常见用法与语境
用法 | 说明 |
古文使用 | 多见于古代文学、诗词或典籍中,用于描述人物的心理状态。 |
现代较少使用 | 因为该词较为生僻,现代汉语中较少出现,多用于文学研究或古文翻译中。 |
表达情感 | 强调内心的不安、羞愧和恐惧交织的情感状态。 |
三、例句分析
1. 《左传》中曾有:“人有罪而不知,是为无智;知而不敢言,是为愧懅。”
-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犯了错却不知道,这是没有智慧;知道却不敢说出来,就是内心充满愧疚和恐惧。
2. “他因失信于友,心中愧懅不已。”
- 解释:这个人因为对朋友失约,内心感到非常羞愧和不安。
四、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愧懅 |
含义 | 因做错事或违背道德而产生的羞愧、不安和恐惧心理 |
结构 | “愧”+“懅”,分别代表“羞愧”和“恐惧” |
使用场景 | 多见于古文、文学作品或学术研究中 |
现代应用 | 较少使用,主要用于文学解读或古文翻译 |
结语:
“愧懅”虽然不是现代常用词汇,但在理解古人心理状态和文学作品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体现了传统道德观念中的自我反省,也反映了人在面对错误时的复杂情绪。了解这类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